编者按

近日,清智咨询集团董事长、电子科技大学(深圳)高等研究院研究员、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志敏博士在《深圳特区报》理论周刊头版发表署名文章《五大举措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》,深入剖析深圳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,提出构建创新生态体系、建立健全资金配套扶持机制、推动机器人产业标准建设、打造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人才高地、提升治理创新与赋能水平等五方面高质量发展建议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,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生物科技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,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,已成为衡量城市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今年3月,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发布,提出到2027年,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、AI芯片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、多模态感知技术、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、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,凸显出深圳以机器人产业为战略支点,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,打造从核心零部件到全场景应用产业链的雄心和壮志。

 

机器人产业是深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

打造先进制造链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机器人产业是高端智能制造的“风口”,深圳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,既支撑着深圳电子信息制造、汽车等重要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,提升产业链附加值,其技术溢出效应还可带动半导体、传感器、精密制造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,形成更紧密的上下游产业合作态势。

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,深圳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管齐下,近年来国产化进程明显加速。目前,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已突破90%,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60%,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。例如,优艾智合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毫米级搬运精度,帕西尼感知科技在仿生灵巧手技术上突破柔性感知难题。这种技术自主性不仅保障产业链安全,更为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。

加速赋能工业升级与服务创新。机器人正成为深圳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动力。在工业生产领域,如比亚迪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制造,显著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;在商业服务领域,服务机器人渗透至物流、医疗、教育等行业,催生出“无人经济”的新商业赛道。

 

推动深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 

构建“政产学研”协同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。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功能。通过精准施策,为机器人产业打造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环境。采用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“场景开放”等政策机制,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核心技术,持续激发行业创新活力。同时,强化人工智能基金群和首套设备补贴,完善“训力券”“模型券”等政策细则,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支出。二是探索实施“产学研联合实验室”计划。支持在深院校、鹏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,聚焦具身智能感知与决策等关键核心技术,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与转化。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,可采用免费许可、“先用后转”等多种方式,推动专利向企业快速转化。三是培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耦合的创新生态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,开发基于视觉、触觉、语言、动作交互的基座模型,支持机器人实现自主决策与预测能力。针对工业、医疗等场景需求,鼓励开发专用垂直大模型,推动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与机器人操作指令系统集成,实现“语言指令-动作执行”的端到端控制,实现垂直领域模型适配。

建立健全资金配套扶持机制。一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。现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相关基金深化“政府引导+市场化运作”的模式,通过母子基金架构放大杠杆效应,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资金池,设立机器人领域专项风险投资联盟,对早期技术研发项目给予风险补偿。二是针对核心部件设置专项融资计划。对于容易被“卡脖子”的核心部件和技术薄弱点,设立“机器人核心部件攻关专项贷款”,提供定向低息贷款,及配套贴息政策。对于成功实现国产替代的企业,可考虑按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后补助,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。三是探索跨境投融资便利通道。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,可在前海、河套等设立“机器人国际资本服务中心”,允许境外资本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(QFLP)机制投资本土机器人项目,简化审批流程。

推动机器人产业标准建设。一是以伦理标准构建为重点探索前沿技术治理规则。联合标准化机构、高校、企业及国际组织,探索制定涵盖数据隐私、算法透明性、责任归属的伦理标准,建立分级伦理审查制度。同时,探索设立人机交互伦理研究中心,联合头部企业技术团队,开发伦理风险动态评估工具,提供伦理合规认证服务。可设立“机器人技术纠纷仲裁庭”,针对知识产权、算法歧视等新型争议建立快速裁决机制,建立机器人伦理争议解决制度。二是以情感计算标准为突破口定义人机交互新范式。针对教育、医疗等情感交互密集型场景,联合各科研机构,共同开发情感识别与反馈的量化指标体系,从基础语音交互到全场景情感适配,界定机器人的情感等级与使用边界,防止技术滥用。针对情感采集和分析数据,制定情感数据治理规范,明确情感采集数据的所有权、使用权及匿名化处理标准。三是设立标准与场景验证平台。可在前海、河套划定“机器人标准创新实验区”,滚动开放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,涵盖市政环卫、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,允许企业在封闭场景中测试技术,并基于测试数据动态调整标准参数,以推动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落地。

打造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人才高地。一是聚焦产业链图谱引育高端人才。针对运动控制、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短板,绘制全球顶尖专家分布图。设立“机器人科学家工作室”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机制吸引国际领军人才,配套科技成果收益分成政策。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应用型人才。联合深圳高校,共建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,推行“2年校园学习+2年企业项目制”培养模式。参考德国双元制经验,与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,开发工业机器人运维等模块化课程体系。可设立市级机器人技能认证中心,对取得认证的技术人才给予落户等方面的便利。三是打造国际人才枢纽。在前海、河套,可设立机器人国际人才港,对高层次紧缺专业境外人才简化工作许可审批。建设机器人开源社区,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深圳企业技术迭代。构建“人才大数据平台”,动态监测企业用人需求,针对人机协作工程师等新兴岗位,定向推送储备人才。实现供需精准匹配。

提升治理创新与赋能水平。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。探索制定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,明确数据权属、事故责任划分等规则。围绕机器人软硬件接口、安全测试等领域制定地方标准,推动六维力传感器、仿生灵巧手等核心部件标准化。二是构建包容审慎监管体系。推行“监管沙盒”制度,设立机器人技术试验区,允许企业在封闭环境中测试L4级自主决策算法、人机协同作业等前沿技术。建立动态分级监管机制,对低风险服务机器人实行备案制,对工业协作机器人实施“算法备案+过程追溯”机制,对人形机器人等高风险类别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。三是深化场景驱动。建立场景开放负面清单,除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外,开放城市治理、医疗康养、商业服务等场景,吸引更多机器人企业落户深圳,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。

 

【本文为深圳市龙华区软科学项目“龙华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”、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资助项目“广东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”(2024-GD-10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】

作者:曾志敏,电子科技大学(深圳)高等研究院研究员、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